心藏瑰宝,绚丽如歌。生命之歌,其思至深,其感至柔。耕作于教育的田野,只有和新的同行者合唱出奉献之歌,方为天籁。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的“青蓝工程”至今已走过半年有余,徐徐而行,乐在其间。师徒合作之歌,唱响在课堂,回荡在校园。
仲春时节,繁花如蘼,万象伊始,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开展了新学期的“青蓝工程”指导课活动。活动中,刘平老师、李瑶老师、闫婧老师虚心请教、精心准备、反复打磨,为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呈现了精彩的课堂。师父们悉心指导、潜移默化,将自己对教育的热爱、提炼的理念、总结的经验、摸索的方法传递、传授给徒弟,师徒齐心协力,为学校的发展同台共舞。
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史建义老师应邀莅临指导,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张朋洛书记、孙哲副校长、李琦副校长、王海茹主任、张妮娜主任、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青蓝工程”指导课活动。
徒弟上课
刘平老师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 刘平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理解艺术中“无言之美”的含义,培养良好的审美观,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2.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什么是“美”,怎么欣赏“美”,一直都是人们积极探索的话题。通常人们会认为,美术作品里绚丽的色彩是美;音乐中优美的旋律是美;文学作品中细致的刻画是美。然而,在美学大师朱光潜看来,美术中的含蓄、音乐中的无声、文学中的省略也是美的体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无言之美》。
二、解读文题
无言之美,“言”的意思是“说”,“无言之美”的意思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和文中有难度的文言语句及诗句,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和诗句的理解。
1.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
2.陶渊明的《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意思是风儿从南面吹来,呵护着那新长出的禾苗。
3.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意思是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4.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该句诗的意思是:曲终声寂,也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只见江水之上,露出几座苍翠的山峰。
5.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首《怨情》是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写的是弃妇的怨情。该句诗的意思是:美人卷起珠帘一直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6.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诗句意思是:落日西照,大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召集自己属下的士卒。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夜晚显得那么寂寥。然而,数声悲咽的笳声划破夜空,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7.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诗句意思是: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思考并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文章开头由孔子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接着论证言与意的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引出对无言之美的论述。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各类艺术作品的分析,试图阐发这其中的奥秘。最后,作者得出“说出来的越少,所引发出来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结论。
五、精研细读,体会主旨
1.文章开头论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作者认为文学作品“要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才能引起美感”。后来又说“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达到“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仍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退一步讲,就算言完全能尽意,也不必要做到这一点,因为“言不尽意”给人带来的“无言之美”更难能可贵。
3.多媒体展示图片(迎客松、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将摄影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看图并阅读文章,回答。
明确: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通过对比,说明了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
4.仔细研读文中所举诗句,体会文学作品的意蕴之美。
5.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个方面入手,来论述“无言之美”的。运用的主要是举例论证的方法。首先,以“言尽一切”的相片和言及部分的图画进行对比,以图画之美来说明“无言之美”;以大量诗词为例,来论证“言不尽意”给人带来的美感和深远的情感体验;以音乐的“无声胜有声”来论证“无言之美”;以雕刻中流露和含蓄的区别,来体现“含蓄不露”的“无言之美”。
六、拓展延伸,积累沉淀
作者通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的观点。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选择一句你熟悉的诗句进行分析。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随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空留马行处。
小结:本文通过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美学观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教材提供了旁批和阅读提示。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基础知识的字、形、义三方面落实不到位,比如“言”“栩栩如生”、“俱”,应该温故知新,检测旧知。其次,在授课中未充分考虑学情,例如古代诗文的释义应当留出时间给学生抄写积累。再者,文本方面拓展阅读不足,未开展批判性阅读,引导学生质疑反思。诚如叶老所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学需要更多耐心,更多爱心,因材施教,才能有所收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讨,关注学生,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使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最大效益。
李瑶老师
《老王》 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 李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重点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3.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将素材串联起来的写法,把握文章结构与内容。(重点)
4.关注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提升文本细读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三字经》第一句是“人之初 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7.17—2016.5.25),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长篇小说《洗澡》等;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还有《杨绛文集》八卷;译有《堂吉诃德》等。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于凌晨逝世,享年105岁。
2.写作背景
十年文革(1966-1976),整个中国处于一片红色恐怖中。人的尊严扫地,人的生命视同草芥。在那个时期,人们经受各种压迫,精神及肉体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本文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给字注音
伛yǔ 攥zuàn 惶huáng恐
荒僻pì 塌tā 败 取缔dì
骷kū 髅lóu 眼翳yì 滞zhì笨
愧kuì怍zuò 伛偻yǔlǚ
强qiǎng笑
4.解释词语
惶恐:惊慌害怕
伛:弯腰曲背
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
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骨骼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失群落伍:因跟不上时代而感到孤单
三.整体感知
1.初读全文,了解其人其事。
请同学们说说关于老王的基本情况,完成老王的基本情况调查表。
2.由调查表的结果看,同学们觉得老王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弯腰曲背,瞎眼残年,饱受身体病痛之苦;住房塌败,以蹬三轮为生,饱受生活贫困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饱受精神孤郁之苦。苦
3.快速浏览5-7自然段,文中有几个片段回忆,记录着“我”与老王的交往,请简单说说是哪几件事,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品质?
4.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文中写到了哪些事情?体现了作者一家的什么品质?
明确:
①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富有同情心
②“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送他大瓶的鱼肝油“我”女儿关心他
③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老王送来香油、大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我”关心老王
作者一家的性格特征:富有爱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别人。善
四.合作探究
1.除了简述的几个片段回忆外,文中还记叙了一个重点回忆,请说说重点回忆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中重点回忆了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谊,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2.既然“我”也关爱老王,那么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理解句子,要善于找出关键词,注意从“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这三个词语分析。
思考:
A为什么老王是不幸者?
B为什么“我” 是幸运的人?
C愧怍是什么意思?
从职业、家庭、身体、居住方面等方面可看出老王是一个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一家算得上是幸运的人。愧怍是惭愧的意思。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从来都是给予者,他认为不让老王吃亏就是最大的善意,这样貌似对老王好,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人情。临终前想要用厚礼表达感激,作者用钱让老王愿望落空,老王怕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的,对不住老王的情义。善良的人总是互相为对方着想。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3. 作者是如何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明确:
方法:先列提纲,再探究原因
作者兼用了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4段,多角度表现老王孤苦贫寒的生活状态,属于逻辑顺序: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他对人好。下一个片段写他生计越发艰难了。最后重点描写老王去世前一天给我送“礼”,足见老王的善良和“我”的感念和愧疚。
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回忆老王的窘迫生活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老王》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散文篇幅不长,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明确文章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这主要在于老师在课堂中能够渗透时代背景,将学生尽可能地带入到当时的情景,通过深入体会人物的处境和行为,来感知人物品质。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对于“以善良体察善良”这个点没有点透,这一点缺憾在第二课时能够和学生一起明确会更好。
闫婧老师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 闫婧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鲁迅和《朝花夕拾》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课后重点字词“震悚、 诘问、 霹雳、粗拙”;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我”对阿长态度变化的原因;
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愧疚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我”对阿长态度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愧疚之情。
四、学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是谁给鲁迅讲了这个有趣又惊悚的故事?没错!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位长妈妈有关。
2、作者简介
学生搜集资料,派代表进行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3、写作背景
PPT出示: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想到目前,只能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选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4、预习检测
憎恶 zēng 诘问 jié 震悚 sǒng 粗拙 zhuō
5、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题目可知,文章分为哪两部分?找出起始段。
6、精读课文
快速默读1-18段,画出描写阿长外貌的句子,思考: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由此可见,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先自主思考3分钟,然后同桌交流。
“她生得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长妈妈名称的来历(1-2)——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摆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3)——爱说是非,说三道四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母亲问起这事时,她不开口。但到夜里依然如故(3-5)——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质朴、愚钝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11)——迷信、真诚善良
教给“我”很多道理(12)——迷信、啰嗦、对“我”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13-18)——无知愚昧、纯朴、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
1——18段,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变化: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3-5)→“非常麻烦”(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来”、“完全消失”(13-18)
学生归纳后,PPT出示表格:
7、拓展延伸:
第四段作者半夜热醒,没有翻身的余地,当时心里在想什么呢?请你以小鲁迅的口吻给长妈妈写一段话,不超过50字。
8、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阿长”部分,可以看到一个身份地位低下、琐碎无聊、爱说是非、迷信愚昧的底层农村妇女,鲁迅对长妈妈的评价不高,偏贬义,这样一个妇女和古籍《山海经》又能有什么关系呢?鲁迅对她态度会因此而发生转变吗?
作业:
查阅《山海经》相关资料
完成课后字词巩固练习
9、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是七年级下册鲁迅的作品,学生对课文并不陌生,因为七上名著阅读《朝花夕拾》里就有这篇文章。但真正学习起来,我发现学生容易忽略小细节,比如,他们能看到阿长“切切察察”行为粗鄙,断定阿长是个身份地位低下的人。也能看到阿长吃福橘,要求鲁迅说吉祥话的封建迷信,愚昧无知,但忽略了阿长求福气求平安行为下的单纯,一心一意为小主人着想的仁爱之心,没有发现阿长可能命运不幸、人生坎坷,所以才这么苛求福气、希冀平安。学生对细节习惯性下结论,缺乏深入思考,这块引导上还需要特别注意提醒。 拓展训练环节,学生模拟小鲁迅的口吻给长妈妈写信,有的“控诉”她自私自利,有的“哀求”长妈妈不要和他睡一起,太难受了,有的甚至“命令”阿长不得占据整张床…… 学生显然对代入角色非常有感觉,一下子就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生气又无奈的心情,敢怒不敢直言。还有的学生很细心,说阿长不识字,所以鲁迅可以用文字发泄心中不满…… 本节课学生预习比较到位,对查阅资料上课展示很积极。人物形象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完善到位,为第二课时的讲授奠定了基础,诸如角色代入类的练笔,在第二课时可布置为“长妈妈买书”情景想象描写。
师傅评课
陈芙蓉老师
刘平老师正在磨练中成长。简洁有序的课堂语言,提纲挈领的板书设计,温和大方的教学姿态,让人如沐春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愿同舟同行,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张瑜老师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闫婧的勤学好问、虚心上进、踏实细致的作风所感动,她的努力常常成为我不敢懈怠的动力。闫婧今天上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不仅展现了她一贯条理清晰、重视基础、渗透方法的课堂教学优点,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巧用课题,引导学生快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不仅凸显了课题,也为后面的教学内容指路。在引导学生分析阿长其人时,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总结人物形象的规范答题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中,重视巧妙设疑、深研细品、及时鼓励、恰当表扬,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获得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从而达到师生享受课堂,愉悦学习的课堂教学境界。
史建义老师指导
一、深研教材,细读文本。
史老师强调,教师一定要深研教材,细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真实内涵展现出来。比如李瑶老师今天上的这节《老王》,课堂条理清晰,线索明确,紧紧围绕“我”与老王之间的几件事,让学生感悟到“我”的愧怍之情。教学中我们考虑更多的应该是从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带领学生去体会在物质极度匮乏、人人自危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错位。我们还可以从文中的具体描写及修辞手法去品味作者蕴含其中的复杂情感。教学前我们应多做加法,搜集、筛选、整理关键性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安塞腰鼓》中:“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茂腾腾”是什么修辞?在这里有什么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师生互相激发,实现教学相长。
二、紧扣教材,落实字词。
教学应该紧扣教材,落实字词。刘平老师上的《无言之美》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给学生补充了课内所涉及的古诗词的解释,找了图画、音乐等,作为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无言之美。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些任务留给学生在课前去做,课堂上择优展示,因为这是一节自读课文,应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另外,字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基,它不但体现在中考1、2小题的字音字形,还包括3小题的词义选择,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认真对待。如:诗词中涉及到“行”这个字的读音,学生读错,老师纠正,此处,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的所有读音展示出来,并组词造句,加深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平常教学中要多关注字音、字形、字义,对于诗词来说,甚至字的音韵美都要落到实处。同时强调一词多义的辨析,如:《无言之美》开始引用孔子的话,其中的“四时行焉”的“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与杨万里的“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时”一样吗?通过辨析将这些字渐渐地固化起来,成为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重视生成,迁移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从小问题找到难点的突破口。知识点和考点要结合,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成,
这也正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现,处理得好,就会成为课堂的亮点。正如大方之家所言:讲什么比怎么讲更重要。老师们在课堂上要注意内容的适当取舍,尤其是内容较长的课文,如何在一节课时内容纳繁复的内容,就需要老师依据学情做出恰当的取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关注了这个问题。师生一起找出百草园之所以是“乐园”的几件事,再找出三味书屋的几件事,最后扣题,“从……到……”,整个课堂趣味横生,节奏感较强。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三味书屋中发生的几件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进行,因为前面老师已经给出了范例,后面放手让学生去做,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又让课堂的时间分配更合理。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去谈谈感受、感悟、启示,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个性解读,提升品质。
在深研教材过程中,于无疑处质疑,发现可贵的问题,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审辨。最主要表现在小说、散文体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局限于正面或反面,正面人物不去追究是否有不足,反面人物不去深究是否有优点,这就形成教学中的片面理解,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如统编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一文中,大禹的父亲鲧虽然治水失败,但他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兢兢业业、认真对待等,课堂上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解读文章,实现五育并举。
张朋洛书记发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这万物簇新、百花盛放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本学期“青蓝工程”的指导课。青年教师的课堂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感谢史建义老师的莅临指导。史老师一如既往的倾囊相授,给了老师们最新鲜、最前沿、最直接、最有效、最高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指导。史老师的点评高屋建瓴、切中要害,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老师们的教学有章可依,有例可援。
其次,感谢各位师傅的悉心教导。从课前的备课、说课、磨课可以看到,师傅们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甘为人梯,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累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小处着眼,大处着手,模范地执行着传、帮、带的授徒模式。期望师傅们勇挑重任、诲人不倦、再接再厉。
此外,我为三位徒弟的虚心就学点赞。三位青年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进步明显,展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从目标贯彻到课堂生成,从小组合作到拓展延伸,处处独具匠心,课堂展现出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诚然,也存在着许多有待商榷的问题,课下结合史老师给出的指导意见,与师傅们继续探讨交流、共同切磋、不断完善。
最后,我想说,资深教师是学校发展进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作为优质的新生力量,在学校的建设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希望大家同心同德、勠力协作、共擘九十九中的美好蓝图!
此次“青蓝工程”指导课在大家意犹未尽的研讨中结束了,今春以来难得的绚烂阳光照进会议室,西安市第九十九中学的语文同仁满载而归,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会更加努力,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争取早日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青蓝工程”,成长进步的不仅是徒弟和师父,更有我们每位在教学中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语文人。
“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小路。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师徒同行,教研切磋,引领指导,共舞相随。
编辑:周昊铭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