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陕西教育新闻 > 正文

“十三五”陕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陕西教育新闻 华商网 2021-01-21 17:18:22
[摘要]“十三五”期间,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有力指导下,西安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images/article/202101211655563859.jpg

  “十三五”以来西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贾轶昊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有力指导下,西安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召开了全市教育大会,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市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以推进《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为抓手,以聚合力、增投入、建学校、强队伍、促改革、提质量、扩优质、优服务为重点,打出了一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合拳”,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建设教育强市迈出坚实步伐。西安市13个区县全面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全面迈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阶段。2020年12月30日,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现场会在西安召开,为全省提供了创建优质均衡的“西安样本”。

  一是聚合力。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将建设教育强市纳入全市“十项重点工作”统筹推进,各区县、开发区坚持把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市级部门在财力、编制、招聘、规划、建设等方面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是增投入。全市财政教育支出从2016年的119.6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21亿元,年均增幅为16.6%。2020年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7%以上,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三是建学校。“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用新建、改扩建学校522所,新增学位36万个,建成了一批美观、实用的新校舍,有效保障了学位需求。其中,2020年秋季开学共投用195所新建、改扩建学校,新增学位19.4万个。今年秋季开学还将建设并投用126所学校,新增学位10.8万个。

  四是强队伍。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切实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注重招才引智,健全完善教师培训培养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公开招聘公办教师14349名、培训校园长教师68.16万人次、培养骨干教师4176人。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交流轮岗教师3万人次。不断加大评优树模力度,切实保障教师待遇,全市义务教育教师平均收入已高于当地公务员水平。2020年,全市教职工人数达到16.31万人,较2015年增加了5.04万人,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99.66%,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70%。

  五是促改革。厘清开发区、行政区教育权责,全面实现教育“一元化”管理。深入实施教师“区(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编制周转池、“先面试后笔试”教师招聘等11项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入学平稳有序。

  六是提质量。“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投入40.35亿元实施“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20年,我市投入15.2亿元对202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重点提升。今年,遴选22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办越来越多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七是扩优质。深入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052个、“名师+”研修共同体1451个、“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60个,惠及学生107万人,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成了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常态化推出“名师公益优课”,全市中小学宽带覆盖率达100%,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96.23%,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70.37%,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八是优服务。把师生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对984所学校的19699间教室照明光源进行了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供餐覆盖率达85%,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100%享受营养改善计划。疫情期间,市委、市政府列支6825万元,为全市师生配发免费口罩3250万只,“停课不停学”线上直播课程累计浏览量达4.19亿人次,全市校园疫情“零”感染、“零”确诊。实现了学校封闭化管理、保安配备、一键报警接入率“3个100%”全覆盖。

  下一步,西安市将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扎实推进《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改革和建强教师队伍为支撑,全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西安教育,为建设教育强省体现西安担当,做出西安贡献。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铜川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赵雅玲

  铜川是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回信,厚植了照金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凝聚了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强大势能,我市把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落实在推进教育优先优质发展的具体行动中,用教育追赶超越的实际成果赢得了群众的满意度。“十三五”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和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目标,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各类教育,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铜川教育脱贫工作先后两次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在省市考核中多次获优秀等次。

  下面,我就铜川教育脱贫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

  一、强化控辍保学,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达标。我市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作为教育脱贫的首要工作任务,认真落实控辍保学 “七长责任制”,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的控辍保学联席会议制度,将控辍保学工作成效纳入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指标,健全控辍保学责任、动态监测、家校协同、关爱扶助和考核问责等五项长效机制,实施控辍保学市县校“三包”制度,精准实行“一教一帮”和送教上门,做到“不漏一户 不漏一人”,确保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目前,全市6-15周岁适龄儿童61205人,其中,现有建档立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008名,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少年96人,全市无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贫困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达标。

  二、实施精准资助,保障贫困学生不失学。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学前一年到大学直至就业的全程全部资助,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优先顶格享受各类资助,让贫困家庭学生“学前教育无障碍、义务教育不花钱、中职教育没负担、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拨付各类学生资助资金9997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9.6万人次。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7976人次1.86亿元。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得到全面精准落实,资助资金按标准足额及时发放到每一个贫困学生手中,做到了应助尽助,不漏一人,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改善薄弱学校,提高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类教育投入由2016年的18.76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0.2亿元,五年累计投入100.99亿元,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制定《全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建设规划》《全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提升规划》《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规划2018-2020》,先后投入136266万元,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城区学校建设、普通高中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教育专项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211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供餐率从2016年的49.5%提高到2020年的100%,实现了永久保留学校教师周转房全覆盖、直饮水及浴室建设全覆盖、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安全校车全覆盖、校园卫生厕所全覆盖、校园清洁取暖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加强职业教育,助力贫困家庭顺利脱贫。坚持职普比不低于4:6底线,不断增加职业教育招生计划,通过中职教育,将贫困家庭学生培养成德技兼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全市中职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培训等各种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同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优先享受技术支持和职业培训,全面提升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培养更多人才。

  五、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办学水平。全面落实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将招聘的特岗教师全部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并落实国家贫困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五年来,派遣支教教师,交流轮岗骨干校长教师1286人。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级培训向贫困区县倾斜,贫困区县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人数占全市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将所有贫困区县申报为国培计划项目县,整区县推进,教师全员参与,全员提升。近年来,共先后补充教师1981名,完成教师培训20000余人次。针对农村学校体音美教师短缺难题,通过事业单位招考、特岗计划招聘、交流轮岗、转岗培训等形式,为偏远农村学校配备体音美专业教师288名,解决了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六、强化教育协作,苏陕扶贫帮扶深入开展。全面开展盐铜教育协作帮扶“双十百千”工程,通过学校结对、校长教师交流培训、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开通名师网络交互课堂、开展职教合作等项目,实现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脱贫工作和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结对帮扶学校、幼儿园、职业院校22所,市、区赴盐城对接工作80余次,校(园)长挂职12名,培训学习140人,交流学习410余人次,落实各类盐铜帮扶资金1100余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200余名,超额完成 “双十百千”工程帮扶目标任务。

  七、深化高校帮扶,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强力推进校地“双百工程”,确立以八大帮扶为基本路径,发挥高校在人才、科技、智力、信息、产业等方面优势,推动高校帮扶落实落细落小,为帮扶区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培训等支撑。市、区、县召开帮扶高校联席会议11场次,对接工作40余次,落实了56个帮扶项目,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5个,开展各类培训20场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4个,采购农产品3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继续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中心任务,全力巩固教育脱贫成效,全面推开公办中小学职薪绩效改革,着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感、获得感。

  榆林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

  榆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沈效功

  “十三五”期间,榆林市坚持“应用驱动、服务全局,以点带面、因地制宜”的原则,努力构建与教育强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素养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等重大进展,初步形成具有榆林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模式,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就主要成效进行介绍:

  一是基础环境建设取得新成就。“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10.5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改善,在硬件方面,全市中小学和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新配备触控一体机(电子白板)5395套,“班班通”设备在教室和主要功能部室普及率达100%,智能安防系统实现了全覆盖,校园视频监控、紧急报警、广播系统达到100%,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在软件方面,引进服务全市中小学教师的贝壳网精准教学资源平台,有效解决全市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全市教师可一键登录畅享优质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均衡配置。建成榆林市教育数字图书馆,内含80万种电子图书、6000多种数字期刊、300多种数字报纸,随时供全市70.5多万师生在线阅读学习。启动涵盖中小学全学段“名师录优课”活动,组织全市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录制涵盖中小学45门学科的优课,进一步充实本土教育资源,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取得新成果。主要体现在特色办学有新亮点,全市建成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103所和33所智慧校园示范校。涌现出了榆林中学、神木六小等一大批典型智慧校园示范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强化智慧课堂教学和智慧学习两类教学应用,实现基于大数据的针对性教、个性化学、科学化管的智慧教学应用服务,形成了学校特色。均衡发展有新进步,通过大力开展城乡学校网络结对帮扶工作,先后有253所学校开展了网络同步课堂互动教学,帮助乡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子洲县第二小学、实验中学通过陕西教育扶智平台与西安中学、西安小学等名校结为帮扶对子,构建同步课堂,取得良好效果。智慧教育有新拓展,各学校通过建设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创客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等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学习环境,开展双线英语教学、语文主体学习等活动,具有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智慧教育逐步形成。

  三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素养取得新提升。通过“训、研、赛”三位一体同步发力,实现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素养大提升。以“训”促提升。全市组织实施“百千万工程”、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完成对全市教师全员培训9万人次,有效解决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以“研”促提升,通过在全市共同体学校推行“青蓝计划”,借助骨干教师工作室、坊、站,加强线上联合教研和课题研究,申请立项并完成国家、省级教育信息化规划课题160个,立项并结题教育技术小课题400余个,构建了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教研齐并进的信息素养提升长效机制。以“赛”促提升,常态化开展优课大赛、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大赛、微课与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五年里全市教师在省“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晒课近20万节,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晒课近7万节,569节被评为省级优课,132节被评为部级优课,103名教师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大赛中获奖,300多名教师在省级微课大赛中获奖,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力推动全市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四是榆林教育云平台应用取得新效益。我市立足实现“云、网、端”一体化的教育信息化战略构想筹划构建榆林教育云平台,2019年榆林教育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通过云平台对学校党建、教师管理、精准扶贫、新生入学、素质教育测评等进行支持服务。例如,在服务“招生考试”方面,在义务教育招生上,利用榆林教育云平台开展全市一、七年级学生招生和分班工作,有效落实了划片招生政策,基本实现了均衡分班的目标。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上,利用榆林教育云平台实现网上报名、网上阅卷、网上填报志愿、网上录取四网工程,为招生考试提供了公平公正便捷服务。在服务“教育扶贫”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进行信息核实,重点比对“人籍分离”、户籍与学籍信息不统一等问题,准确摸排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情况,有效保障了全市“控辍保学”工作。在服务“在线教育”方面,为全市所有师生免费建立账户,平台内名师课堂、示范课堂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全部开放共享,全面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市通过榆林教育云平台搭建了覆盖全市的直播课堂体系,累计创建直播教室4162间,在直播课堂服务的77天里,共使用直播班级近270万人次,为“停课不停学”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继续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2.0八大行动,基本完成“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为建设教育强市不断努力。谢谢大家!

  强化队伍内涵发展 激发全市办学活力

  汉中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守奎

  “十三五”期间,汉中教师队伍建设强师德、提师能、优结构、激活力,强化培养培训机制,形成高尚师德引领新风,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师队伍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打造“学研在汉中”靓丽名片。

  一、思想育魂,党建引领铸就高尚师德

  一是建强支部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期间,汉中市理顺了中小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实现中小学校党组织归口管理,全市1258所学校建立了党组织,逐步全部实行书记、校长“一肩挑”,171所学校配备专职副书记,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建强支部,使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二是党建活动育师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四有”好老师要求,大力推动党建“双培养”工程,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活动,组织全市教师开展西迁精神和延安精神大讨论,激励广大教师在新时代教育行业中建功立业。全市3000余名优秀党员骨干教师对口培养年轻骨干教师2000余名,其中280名骨干教师发展为党员或积极分子,300余名党员教师成为市县优秀教师骨干。三是思政课堂展师德。大力开展思政课大练兵活动,建成700堂校级示范课堂、100堂县级精品课堂、30堂市级精品课堂,36名教师荣获省级大练兵“标兵”“骨干”称号。四是模范引领扬师德。挖掘身边高尚师德典型,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十三五”期间,全市涌现4名全国模范教师、6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5名陕西省优秀教师,3名教师被誉为陕西省“我身边的好典型”,10家单位被评选为省级师德先进集体,23人被评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五是结对帮扶树师德。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大力开展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发动广大教职员工与全市58632名贫困学生结对子,大力开展教育脱贫。2017年,全省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现场会议在汉中市略阳县召开,充分肯定了“一抓两促三提升”的先进经验。汉中的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培训铸基,创新模式提升教学水平

  一是“菜单式”培训送所需。充分调研我市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培训所需,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入职教师、班主任、寄宿制学校教师等集中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组织名师、特级教师大力开展“名师大篷车”“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等送教下乡活动,每年培训教师5000人次。二是“浸润式”培训取真经。以汉中实验中学、汉师附小、汉中市伞铺街幼儿园等30余所学校、幼儿园为培训基地校,参训学员挂职跟岗,直观浸润教学一线,获得宝贵教学经验。三是“结对子”培训扩视野。全市217所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形成教育联盟,常态化对口培训。11个县区与陕西理工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10余所高校建立结对帮扶,送教到县1万人次。10个贫困县区部分中小学校与江苏南通建立培训联盟,扩展教师教育视野。四是“网络化”培训强理论。依托全国知名培训网站,组织全员远程培训,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前沿教育教学理论,每年培训教师1万余人次。五年来,全市累计培训教师37000余人,每位教师参训时间超过360学时。

  三、制度培优,多措并举培养骨干名师

  一是在“三级三类”教师骨干体系中,构建汉中教育人才优势。我市大力培养以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为骨干体系的省、市、县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十三五”期间,共培育陕西省教学名师1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4人、省级教学能手705人,汉中名师508人,汉中名校园长5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00人,市级教学能手1620人。骨干体系成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二是建立“名师+共同体”骨干培养模式,跨县域培养名优骨干教师。组织全市90余个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坊)联动开展工作,打破县域和校域的限制,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培养青年骨干教师1100余人。2020年初,汉中市“四室五坊(4个工作室5个工作坊)”骨干教师培养活动在汉台中学举行,邀请省教育厅领导和西安教学专家莅临指导,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三是设立“首席教师”制度,发挥骨干校内示范引领作用。在略阳、勉县、宁强、南郑、西乡、洋县、镇巴7个县区的40个学校,遴选校内教学水平高超,教学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首席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全面提升。四是探索建立“中小学学科指导中心暨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骨干教师培养高地。“十三五”期间,探索建立“中小学学科指导中心暨教师发展中心”,拟以2年为一个周期,培养学科教师,孵化骨干教师,打造教育名家,建设骨干教师培养高地。

  四、聚焦短板,多点发力消除发展瓶颈

  一是招聘向薄弱学科倾斜,音体美教师不足有效缓解。完善招聘机制,要求各县区、学校在事业单位、特岗教师招聘岗位设置时,音体美等薄弱学科岗位设置比例不低于20%。5年来,全市招聘音体美、信息、心理健康等薄弱学科教师755人,为基层教学一线补充大量薄弱学科教育人才。二是评优树数模向农村教师倾斜,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自豪感。在市级优秀教师评选中,适度降低乡村教师报送条件,并加大农村教师推荐比例。“十三五”期间,汉中市各县区农村教师评优占比40%以上。三是推进教师轮岗交流,激活农村师资队伍活力。大力开展轮岗交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活动,5年来,全市各县区轮岗交流教师7995人次,全面激活农村教师队伍活力。

  五、人文关怀,制度改革关爱基层教师

  一是改善教师待遇。“十三五”期间,落实中央关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大力开展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全面落实教师班主任津贴。在此基础上,2020年,落实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的要求,全市11县区均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增长,切实提高了义务教育段教师工资待遇,惠及教师32002人,全市人均增资9156.55元。二是改革职称评审。对职称评审进行改革,加大各学段教师的高级、一级职称评选比例。职称评审向贫困县倾斜,对长期扎根贫困县区一线的优秀教师可直接认定为高级、一级教师。三是完备表彰政策。市委、市政府每年举办教师节庆祝活动,评选表彰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市上主要领导走访慰问一线教师,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全市教师的关心关怀。

  安康市创新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情况

  安康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李 黎

  近年来,安康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以“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培育新人”为目标,以落实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育人为抓手,探索建立“三重融合、三全育德”德育工作体系,努力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全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汉阴县“德育作业”模式、白河县麻虎小学德育经验被教育部表彰为优秀德育案例,石泉县“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管护经验被教育部等八部委确定为全国先进典型。安康市“追车少年”石梦林获评2020年度正能量人物,先后被央视新闻网、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2020年10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第86期刊发专题文章,肯定推广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我市德育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强化统筹领导。把牢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项措施》等文件,专题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为全面聚焦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明晰路径和方法。教体系统创新构建“思政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育德,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育德,学校、家庭、社会融合育德,全员育德、全科育德、全程育德”的“三重融合、三全育德”德育工作体系,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中小学年度德育工作要点》和《德育工作目标责任清单》,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工作办公室),健全德育工作课题研究、经费投入、课程课时保障机制和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系统推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质量。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活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建立市、县、校三级“1+1”听思政课制度,大力构建学校努力办好、教研室积极管好、教师用心教好、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四好”工作格局。累计打造思政金课200余节,培养县级以上思政课教学能手144人、陕西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标兵(骨干)34人。创新推进课程思政,进一步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全科育人,推行“学科知识+德育元素”的全学科教学改革,深度挖掘学科育德价值,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处处德育场”的育人阵地,构建具体的、生动的、精准滴灌式的德育模式,引领学生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各县校因地制宜,实践探索,形成了汉滨区的“新教育实践”、汉阴县的“礼尚仓廪·创客空间”劳动基地、石泉县的“德育微播报”、旬阳县的“君子教育”、白河县的“三苦”精神、汉阴县的“143”思政课改革、市教研室的“科研驱动战略”等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三是强化德育科研驱动,把握德育规律。坚持以德育科研为引擎,深度激发德育工作内驱力,市教体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教研工作的通知》,编制《安康市中小学学科德育融合工作指南》,整体设计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市、县、校多层次多维度德育科研体系。组织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和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德育科研,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建立“德润安康”数字德育资源平台,宣传德育动态,交流课程资源,培育案例经验,探索“互联网+德育”工作新模式。制定“立德树人实验基地、示范校”培育规划,培育命名“市级立德树人优秀学校”150个,建成市级“立德树人实验基地校”41个,创建市级以上艺术示范校22所。市县校成立德育课题研究团队460个,全市形成了省级德育研究总课题、9个一级课题、215个二三级课题协同推进的德育课题研究体系。

  四是拓宽实践育人途径,推动全面发展。利用区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家风家训教育基地等资源,培育形成了安康烈士陵园、安康移民博物馆、廉政教育基地等一批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校外主题德育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方位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抓实研学实践教育,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打造“行走的课堂”,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安康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指导方案》等文件,提升研学旅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大力推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26个,县级以上农业实践教育基地43个、工业实践教育基地16个、 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53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27个。

  五是夯实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推动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由市、区妇联牵头,教育部门配合,完善家庭教育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建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立“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基地”,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市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贯彻党建带团建队建制度安排,创新实施“三进”工作模式,构建起“五个一体化”工作格局。教体、民政、残联等部门加强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的关爱帮扶教育,社会各界人士和爱心企业捐资建立了德育专项慈善基金,在全社会形成了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编辑:孔令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抓规范办园 促优质发展 ——曲江新教育局开展规范办园行为工作专项督导检查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