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陕西教育新闻 > 正文

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突出问题 陕西教育“十三五”交满意答卷

陕西教育新闻 华商网 2021-01-08 17:54:00
[摘要]2021年1月8日,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十三五”陕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议由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梅争利主持,出席发布会的有基教一处处长高强、高教处副处长杨鹏、体卫艺处处长刘宏恩、科技处处长朱晓冬、研究生处处长张和平和信息化处处长李享阳。

  2021年1月8日,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十三五”陕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议由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梅争利主持,出席发布会的有基教一处处长高强、高教处副处长杨鹏、体卫艺处处长刘宏恩、科技处处长朱晓冬、研究生处处长张和平和信息化处处长李享阳。

image.png

image.png

宣传部部长 梅争利

  “十三五”期间,陕西立足科教强省、人才兴省战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坚决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着力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全省各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综合

  2019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15177所。各级各类教育在学总规模803.58万人,比2015年增加58.05万人,增长7.79%。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51.13万人,比2015年增加3.23万人,增长6.31%。

  学前教育

  2019年,全省共有幼儿园8048所,比2015年增加610所,增长8.20%。幼儿园专任教师9.50万人,比2015年增加1.95万人,增长25.84%。幼儿园数量增长,专任教师增加,在园幼儿减少,学前教育生师比优化,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9年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4.7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48%。到2020年底,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1.67%,公办园占比52.84%。

  义务教育

  全省107个县全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中小学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56-65人大班额持续减少,截止2019年仅占总班数的5.38%。

  全省小学在学规模277.59万人,比2015年增加44.48万人,增长19.08%.初中在学规模112.35万人,比2015年增加5.27万人,增长4.93%。全省小学净入学率达99.97%,初中净入学率达99.95%。

  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机制,依法保障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9.00万人,比2015年增加6.75万人,增长20.93%。

  高中阶段教育

  2019年全省共有普通高中学校471所,标准化高中占比达到80.6%。

  全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职普比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由2015年的2.9 : 7.1调整为3.4 : 6.6。

  高等教育

  2019年,全省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79.91万人,比2015年增加27.34万人,增长17.92%。研究生在学规模14.67万人,比2015年增加4.47万人,增长43.86%。陕西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位列第10位,研究生在学规模在全国位列第5位。

  2019年全省共有高等教育学校专任教师7.16万人,比2015年增加0.51万人,增长7.66%。陕西高等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位居全国第10位。

  全省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3812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57人,仅次于北京和天津,位列全国第3位。

  2017年,国家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陕西“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数量位列全国第4位;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量3所,位列全国第3位。一流学科建设高校5所,位列全国第5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省进入前10%(A-档以上)的学科27个,进入前30%(B档以上)的学科131个,位列全国第5。2019年公布的国家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我省204个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6个专业进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一等奖数和获奖总数均居全国第3。

image.png

基础教育一处处长 高 强

  “十三五”期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聚焦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我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取得了全方位、深层次、突破性的进展。下面,我从两个部分六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学前教育聚焦公益普惠,实现“三个提升”

  一、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我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期行动计划,通过建公办、扶民办,不断调整优化城镇、农村办园结构,特别是通过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等工作,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截止2019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8048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6821所,较2015年增加了40.87%;公办园3794所,较2015年增加了6.58%。全省普惠园占比超过80%,公办园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均达到50%以上,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

  二、规范管理程度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一是积极探索成本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将民办园收费标准与办园等级挂钩,强化等级管理。二是全力规范办园行为,扎实开展无证园专项治理,2020年共取缔无证园527所,为学前教育安全优质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聚焦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要求小学和幼儿园双向签订“零起点”承诺书,排查幼儿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19452所,下达整改意见书1817份,基本做到了无盲点、全覆盖。

  三、科学保教水平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围绕学前教育五大领域,实施“五彩七星”质量提升计划,采用1+7模式,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一是坚持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共确立217个研究项目,其中企办园政策研究、普惠性资源扩大研究分别获省政府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省委政研室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培育的135个省级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家园共育、镇村一体化试点基地,以点带面推动质量提升。二是坚持以赛促教带队伍,共举办六届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和一届保育员技能大赛,遴选出近千名优秀骨干教师、保育员。三是坚持开展两轮省级结对帮扶,共组建五大片区、300余对结对帮扶小组,全省学前教育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第二部分:义务教育聚焦公平质量,呈现“三新态势”

  一、立德树人呈现新格局。一是坚持文化育人明方向。按照“《指南》引领,立足实际,挖掘资源,分层实施,凝练特色,培育典型,突出实效”的思路,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因素,共培育122所义务教育文化建设示范校。二是坚持活动育人增实效。广泛开展校外教育、研学旅行活动,建成县(区)青少年活动中心107个,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7个,乡村少年宫680个,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140个,其中21个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同时,大力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以优秀的作品培根铸魂,《未来可期》《时光之意》等多部作品在教育部中小学生电影周中获奖。三是坚持课程育人重内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全省14万余名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其中,共评选出思政课教师“标兵”152人,“能手(骨干)”247人。四是坚持协同育人拓领域。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仅2018年就举行了33场家庭教育公益巡讲活动,覆盖全省13个市、县(区),5万余名师生家长直接受益。

  二、公平质量取得新成效。一是“三同步”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公平。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20年首次实现全省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三同步,即:同步报名、同步招生、同步录取,并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构建公民办互不享有特权的义务教育良好生态。同时,通过政策、学位、经费和关爱“四保障”,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二是“四举措”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通过扩资源、补学位、夯责任、月通报等方式,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大班额治理工作。截至目前,据各市上报数据,全省义务教育大班额占比已控制在3%以内,超额完成国家提出的5%的目标。三是“两方式”结对帮扶提质赋能。按照“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思路,采取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方式,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县、移民搬迁安置学校,组建86对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及部分薄弱学校帮扶小组,共建共享同提升。四是聚焦课程+教学提升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宝鸡市、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试验区;西咸新区、杨凌示范区被评为国家“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共同引领带动全省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三、控辍保学取得新进展。采取狠抓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两个重点”,积极探索“党建+教育扶贫”“一抓两促”工作新模式,夯实“双线七长”责任制,完善不漏一人“辍学报告制”,不错一人“台账销号制”,不断统一工作标准和流程,织密织牢控辍保学制度网等措施,做到全省控辍保学一盘棋,实现了“四统一”,即目标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努力做到“应入尽入,应返尽返”。仅2019年组建58个省级核查小组、抽调174名核查员,深入116个乡镇、279个村、221所学校,对拟摘帽的29个县(区)进行深度核查,确保每一名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

image.png

高等教育处副处长 杨 鹏

  “十三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聚焦人才培养,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质量建设为主线,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开创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一流本科”建设有力推进

  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我省聚焦“一流本科”建设,相继印发《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陕发〔2016〕17号),《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陕办发〔2016〕33号)《持续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实施意见》(陕教工〔2020〕154号)和《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陕教工〔2020〕171号),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一流”本科建设政策体系。遴选省级“一流大学”28所、“一流学科”37个、“一流学院”19所、“一流专业”720个,推动不同类型层次高校错位发展、争创一流,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陕西方案。

  二、三大“组合拳”成效显著

  打好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等“三大组合拳”。一是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强特色、补短板的原则,设置我省急需专业名单和省控专业名单,大幅压减了“同质化”专业,增补了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发展急需专业。近五年,共新增专业点718个,撤销专业点438个,有力有效提高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鼓励高校开展工程教育、师范教育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在全国率先组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共同体建设委员会),发挥专家智库对高等教育的咨询、指导、服务作用,发挥专业共同体的优质资源聚集、共享、溢出效应。二是全生命周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印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计划的意见》(陕教高〔2016〕4号),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教材、教师队伍、校外基地等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国务院双创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8所,陕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16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108个、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0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12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38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基地6个。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成绩连续四届稳居全国前列。三是“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有力推进。2018年,在全国首创开展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点燃了陕西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燎原星火”,该赛事现已上升为国家赛事。我省 “一课两赛三活动”的相关做法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两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发言,为全国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陕西经验。

  三、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实施

  开展了课程、平台、教改、名师、成果奖等教育教学项目建设。以一流课程带动教学手段革新,认定线上、虚拟仿真等5类陕西“金课”651门,立项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86门、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5门。以教改项目带动课堂改革,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省级教改研究,鼓励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以优秀教材带动教学质量,评选省级优秀教材225项,推荐60项教材参评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以一流师资带动一流课堂创建,评选省级教学名师191名,鼓励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名师梯队。以优质平台带动实践育人创新,认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2个,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27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4项。以优秀成果带动教学水平提升,在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陕西本科高校获奖42项,其中一等奖7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居全国第3,西安交通大学获奖11项,获奖总数与浙江大学并列全国第1。

image.png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 刘宏恩

  开展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以下简称“防近”)工作,事关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是一项标准要求高、行动要求快、成效要求实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两年来,全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精准施策,取得了初步成效,2019年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由2018年的55.1%下降到52.21%,实现了良好开局。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所增加,还需持续用力加以改观。

  一、系统安排,建章立制,明确责任分工

  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听取防近汇报,提出具体要求。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始终把防近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分析防近形势,研究防近措施,部署防近工作。建立15个部门参加的全省防近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设立了办公室,配齐了人员,印发实施方案、分工方案、评议考核办法,逐级签订责任书,确立防近工作整体规划,明确了分工,压实了责任。召开全省防近工作启动、推进、培训会,听取市、县、校防近工作情况汇报,开展业务培训,总结讲评工作,凝聚共识、明确标准、提出要求,推动防近工作落实落细落地。

  二、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助力防近落实

  强化示范引领,确立11个县(区)、190所学校开展先行试点,积极探索防近方法路子。组建了33名防近专家的专家团,确定了120名防近工作联络员,确保防近工作科学持续有效开展。针对近视是不可逆转和治愈的事实,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思路,广泛开展宣传月活动,组织30名防近专家赴全省190所防近试点校,围绕近视防控7个方面内容进行集中备课,设计制作“爱眼护眼”宣讲PPT,带领团队成员、携带检测设备,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和视力检查。各地各校积极响应,分层次对行政管理人员、老师、学生、家长开展视力健康宣讲活动,普及防近知识,凝聚防近合力。开展防近大使遴选活动,通过海选、初赛、复赛、总决赛等评选环节,发动近百万人参与其中,较好地营造了防近氛围、宣传了防近知识。针对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教学使用电子产品过多,居家隔离户外体育锻炼过少等问题,及时编写推送护眼须知攻略,指导各地各校及学生家长掌握用眼护眼常识,科学开展居家体育锻炼,合理做好膳食搭配,并明确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单元时,为学生疫情期间学习生活创造科学用眼的良好环境。

  三、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做好综合保障

  认真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室、寝室的采光与照明、课桌椅配备等各项教学设施以及教材、考试试卷等用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和提升体质的运动环境。2020年,落实资金20.49亿元,用于支持学校用于校舍、灯光、体育场馆等设施改造和建设。完善卫生系列、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政策,不断扩大和畅通职称评审通道,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市场监管,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存在的“近视可以治愈”和配镜乱项等,开展专项清查,正规防近市场秩序。

  四、强化锻炼,科学监测,提升防近水平

  落实增加体育锻炼时间要求,在国家标准课程的基础上,每个学段都增加了体育课时,小学、初中4节课,高中3节课,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推动球类等集体项目和田径等基础项目比赛活动,推开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体育教学模式,定期开展以“走下网络、走出教室、走向操场”为主题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逐步形成家校联动的体育锻炼机制。系统开展视力监测,遴选10个地级市20个区(县)的122所中小学校、10所大学和43所幼儿园开展常态化监测。组织各地各校分学段对2万多名学生进行疫情期间居家生活习惯、线上学习视屏行为、用眼习惯、视力变化主观感受等方面的视力检查和专项调查,及时掌握儿童青少年视力变化底数,分析防近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为研究制定全省防近工作举措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每个细节都需要落实到位才能取得成效,我省是近视发生率较高的省份,完成近视防控目标任务很重,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按照总体工作部署,敢于担当,齐抓共管,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抓好防近工作落实,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image.png

科学技术处处长 朱晓冬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高校科技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坚持创新引领,坚持需求导向,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协作,奋力推进高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一、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十三五”以来,我们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坚决破除“四唯”顽疾,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强化制度保障,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团队、科技奖励、成果转化、科研诚信及科技安全等出台各类政策文件及管理办法30余项,坚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技人员,优化科研管理。高校科技政策体系日臻健全,科技评价改革走向深入,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科研人员负担不断减轻、自主权持续扩大,高校科技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二、高校科研平台体系更加健全

  “十三五”时期,我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省支柱产业,加强科研平台布局建设,推动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培育,实现优势资源有效集聚,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目前,全省高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4个(含省部共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47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6个,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6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4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4个,新型智库25个。全省高校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平台累计已达400余个。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成效凸显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我省高校积极发挥科研育人作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2016-2019年,全省高校共有8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基金资助,119人获得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203人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荣誉称号,179个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019年,全省高校投入科研人员81383人,较2015年增长24.41%,科研人员中,高层次人才比例持续提升,人员结构更加优化。

  四、高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作为原始创新的主力军,我省高校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持续提升。2016-2019年,全省高校累计投入科研经费约460.55亿元,其中2019年经费投入达152.59亿元,较2015年增长近一倍;累计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4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7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33项,获批经费36.62亿元,始终位于全国第六;高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9项,占全省总数的61.24%,获奖数量始终保持全国前六,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605项,高校主持获得一等奖占全省总数的77%。

  五、高校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19年,全省高校发表学术论文76982篇,比2015年增长35.41%,高校专利拥有数达到46117件,较2015年翻一番。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院士团队研发的“冶金渣大规模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生态胶凝材料技术”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冶金渣超细制备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空军军医大学自主研发国际首创的抑制性治疗和预防恶性疟疾的大分子抗体药物,突破了化学药物较大幅度耐药性的关键问题。

  六、高校服务地方能力持续提升

  作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我省高校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产业链强化创新链,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建设深度融合,提升校企协同创新水平,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16-2019年,全省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达107.22亿元,登记“四技”合同额达122.6亿元,2019年两项金额均较2015年翻一番。西北大学范代娣教授团队研发的类人胶原蛋白系列生物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实现产业化,系列产品终端销售额累计近百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省高校快速反应、勇挑重担,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将科学研究与临床实验系统结合,投身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彰显了陕西高校应有的使命与担当。西安交大彭年才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及检测仪器广泛应用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40余个国家级地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我省高校科技工作将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导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为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不懈奋斗!

image.png

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 张和平

  “十三五”以来,我省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主线,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

  一是“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我省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位列全国第4,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所、位列全国第3,一流学科17个、位列全国第7。在积极支持国家战略实施的同时,我们提出了省上的建设方案,将具有硕士以上授权的高校及部分军队院校纳入建设范围,共28所高校、37个学科,分为3个层次进行建设。省委、省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系列文件予以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坚持顶层设计和个体规划相结合、重点支持和整体推进相结合、财政支持和项目驱动相结合、过程跟踪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做到了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二是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近年来,我们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打造陕西学科体系的升级版。2016年以来,在急需或空白领域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主动撤销104个需求不足、水平不高或不符高校办学定位要求的学位授权点。目前,我省普通高校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759个,涵盖了13个学科门类、93个一级学科、43个专业学位类别,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结构趋于合理。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省进入前10%(A-档以上)的学科27个、位列全国第7,进入前30%(B档以上)的学科131个、位列全国第5,上榜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属高校参评的学科中, 4个学科进入A类。目前,有6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8个学科进入前1‰,1个学科进入前1‱。

  三是研究生培养能力不断增强。我省现有研究生培养单位55个,其中硕士学位授权高校11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含4所军队院校)。2016年以来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各1个。现有在学研究生14.67万人,居全国第5位,比2015年增加了4.47万人。每万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约为全国平均数的两倍。现有研究生导师22000多名、比2015年增长了36%,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6500多名、占研究生导师总数的30%、比2015年增长了66%。“十三五”以来,累计培养研究生21.6万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7万多名。2020年普通高校博士招生5600多人、比2015年增长了近60%,硕士招生53000多人、比2015年增长了近80%。

  四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不断得到落实。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在首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我省没有出现“不合格”情况。研究生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得到激发,每年坚持举办研究生创新成果展、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100个。不断深化对研究生教育自身规律的把握和认识,设立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98项。持续开展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和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5年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00篇,抽检硕士学位论文5220篇。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举办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大讲堂11期、参加学习人数3.5万人次,解读重大政策和前沿理论,分享最新成果和先进典型经验。

  五是服务需求做出新贡献。2016年以来,全省研究生教育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在服务需要中赢得发展、获得支持。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弘扬“西迁精神”,高效建设“创新港”,积极探索新时代的大学新模式;西北工业大学不断铸就国家安全利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农业固本,服务国家乡村振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聚焦电子通信,助力铸就“中国芯”;西北大学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开展丝路沿线考古与文化传承交流等。

image.png

教育信息化处处长 李享阳

  “十三五”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教育厅按照“完善环境-拓展应用-深度融合”三段式发展战略,统筹布局、创新思路、大力推动,工作成效显著,“三通两平台”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信息化教学条件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深化,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师生信息素养大幅提升,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支撑实现教育现代化作用重大,为“十四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实现全覆盖。

  实施中小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截至2019年10月,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在全国率先达到100%,接入带宽均达到100兆以上,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从60%跃升到93.6%,“校校连、班班通、人人用”基本实现。高校网络环境持续优化,全省85%的高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千兆以上,基本建成成熟的校园网络体系。

image.png
image.png

第二,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水平大幅提升。

  建成“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全省95%的中小学校和90%的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面向一线教师精准推送800余万条优质教育资源。建成“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实现城乡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一名师”。通过“人人通”和“扶智”平台形成省、市、县、校多级互通的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积极培育教学应用创新,开展微课大赛等活动,其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5年累计参赛教师60万人次、晒课超过100万节,获部级优课1200多节。省高等教育MOOC中心上线300余门省级精品课程,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image.png

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

  疫情期间,全省大中小学校630余万学生进行了在线学习,省教育厅精心打造“停课不停学”专栏,汇聚网络教学资源千万余条,向全省师生免费推送,充分保障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学工作平稳有序、线上线下同质等效。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大数据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成效显著。

  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汇聚全省教育机构数据2万余条、师生数据近900万条,实现全省所有学校“一校一码”、师生“一人一号”。建成陕西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实现30余个业务系统统一身份认证,提供9类教育数据应用微服务和429项业务办理查询服务。研发“陕西教育事业统计管理系统”,实现统计数据电子查询,统计产品智能生成,统计业务一网通办。开发陕西教育地图,直观展示群众关心的教育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为教育治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撑。率先建设学生精准资助系统,实现全省50余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快速排查、精准识别、高效资助。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校园安全防控平台,实现了平安校园、疫情防控的线上督查,安全事件及时预警、快速处置。线上督导、职称评审、科研及项目管理等线上服务全面展开。省教育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自2017年建成以来,累计召开省级视频会议132次,参会人员达20万人次,全省节约经费约1亿元。

陕西省教育事业统计管理系统—首页数据详情

image.png

陕西教育GIS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旱厕改造

  第四,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累计培训教师40万人次。省级组织召开工作会及交流研讨会议50余次,举办3期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班,涵盖本科高校校长、信息化部门负责同志及市县教育局局领导。全省80%的中小学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学科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第五,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政策制度,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建成省教育行业网站安全监控预警平台,每月发布全省教育系统3000余个网站安全动态,每季度发布网络安全专项通报,累计通报并处理安全威胁1418个。组织开展全省教育系统实战化攻防演练,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和专题培训班,累计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3000余场宣传活动,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

编辑:张梦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培华学院开通寒假免费专车 助力学子平安归家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