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开放怀抱引落户 也重点扶持助本土
深圳高校建设也跑出“深圳速度”
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深圳的战略定位至关重要。关注深圳的人总会问,没有985、211、双一流高校,深圳怎么吸引人才,靠什么支撑区内发展的人才需求?
深圳人有清醒的认识。“深圳高等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无法相提并论,与城市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差距较大,与履行先行示范的责任要求相距很远。”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建领如是说。
深圳经济飞速发展,高校建设也跑出了“深圳速度”
但今天的深圳,变得有些不一样了。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深圳大学共有15个专业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湾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深圳这个曾经的“教育沙漠”,如今已是绿意盎然。
“一夜崛起”的深圳高校
“深圳速度”也包括了补高教短板的速度。深圳大学始建于1983年。当时深圳全年财政收入不过1个亿,挤出5千万办大学。深圳大学从开始筹办到第一批本科生开学,只花了短短8个月。全市两辆奔驰轿车,一辆给市长,一辆就拨给了深圳大学的校长。
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于2012年。与国内一些几十年甚至百年名校相比,它确实太年轻,名气也不大。2019年9月12日,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在中国内地的81所上榜高校中,南方科技大学排在第九,深圳大学第二十一。它们堪称是“一夜崛起”的大学,将很多985、211、双一流大学甩在后面。
深圳的高校创新之举非常普遍,如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学生的方式采用“6+1+3”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即高考成绩的6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10%,加上学校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的30%。这在中国高校中实在少见。学校建设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成国内最快获得博士授权单位的高校。
深圳大学把吸引人才放在突出的地位,已引进各国院士、国家各类计划人才等过百人。南方科技大学起步就是国际化,有各国院士39人,教师中90%以上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有在世界排名前一百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
2019年正式成立的深圳技术大学,迎接新生的商学院院长霍尔格·哈顿旺曾是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原副校长。
这些特别注重吸引顶尖人才的大学成了教育版“深圳速度”的形象代言人。
“来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只是深圳自建大学的例子,此外,更多的是国内外很多高校跑到深圳办大学。过去20年,名校高端资源不断涌向深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根据深圳《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25万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强市。
深圳无差别地补贴高层次人才,只要符合条件,无论去哪所大学,都可以获得政府补贴,而非扶持某一所学校。深圳大学城是深圳市政府的“交钥匙工程”,学校分文不花,拎包入驻。深圳在高等教育上大手笔投入,财政投入年增长20%以上,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生均经费标准是省内其他高校的两倍。
越来越多的优秀生源、高分考生选择到深圳求学就业,深圳迎来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在此落户安家。北大汇丰商学院引入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成立“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开始招收西方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也引进了多位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知名教授和学者,诺贝尔奖得主会给本科生上课。
深圳是一个没有外地人的地方,也是一个没有本地人的地方。开放的城市风格,让各地高校“来了就是深圳人”。引进、合建与自建一样,都是深圳的大学。
复杂环境还需“高教特区”
“综合全市高校来看,高层次的人才主要靠引进。高校对深圳自主创新的贡献不足,无法适应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虽然引进知名大学建分校和合作能解决一定问题,但深圳缺乏高质量的本土高校与城市科技产业体制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在2019年深圳两会上直言。
“一流的湾区一定要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创新成果,不可能完全依赖输入,大湾区必须要有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原创科技成果的生成能力,这就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群来支撑。”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在“高校·科创·湾区”研讨会演讲中提道。
其实,李清泉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就提出了创建湾区联合大学的设想,他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通过和大学合作、社会参与,创建一所新时代新型联合大学——湾区联合大学,作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与枢纽,以打破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增进港澳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2019年全国两会上,他再提创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的设想。即通过政府赋予特区一系列高等教育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突破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中的体制机制壁垒,探索创建与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新体系。李清泉称,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格局,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目前世界湾区中最为复杂的,也对湾区高校教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设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金,用于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有关项目,落实相关计划或者补助教师互聘互访、课程学分互认、设立奖学金等费用。
陈十一也有同样的想法,“建立粤港澳湾区大学我认为是今后湾区发展很重要的一步,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一步。”
深圳人正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高等教育发展,他们思考推动的已不只是深圳高校间的协同合作,他们在探索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谋求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为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提供支撑。陈十一表示,深圳就是一个改革城市,只要创新不变,具有时代改革精神的城市培养出知名大学应该也是迟早的事。
编辑:周千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