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教育首页列表 > 正文

机制改革促中小学劳动教育升级

教育首页列表 中国教育报 2019-11-27 13:57:39
[摘要]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如何适应当前劳动形态的转变和社会变迁,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应从机制入手,通过贯通、融合和运行三类机制,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发展。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自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我国劳动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然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仍然存在认识片面、落实软弱、转变迟缓和管理碎片化的现象。

  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如何适应当前劳动形态的转变和社会变迁,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应从机制入手,通过贯通、融合和运行三类机制,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发展。

  组建大中小幼劳动教育贯通机制。劳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并贯穿于不同学习阶段。我国劳动教育应做好顶层设计,确定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从劳动教育内容来看,包括技术技能性和非技术技能性劳动教育。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应注重如家务劳动之类的非技术技能性劳动教育;中小学和大学应突出以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为主的技术技能性劳动教育。从教育方法来看,幼儿园阶段“游戏中学”,让小朋友在游戏中、玩耍中培养劳动意识;小学阶段“体验中学”,通过兴趣小组、志愿服务等体验劳动的乐趣;初高中阶段“练习中学”,通过技术掌握,问题解决中习得实践性知识;大学阶段“创造中学”,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感受劳动价值。在职业启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生计教育”内容,小学阶段了解职业,中学阶段选择感兴趣的职业进行初步尝试,高中阶段对该领域深入探索,确定未来职业方向。

  搭建中小学劳动教育主体与资源融合机制。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体来看,除学校外,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主体,政府和企业力量兼而有之。因此要形成主体协同的融合机制。在家校协同方面,家长树立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学会做家务劳动的理念,给孩子做家务劳动机会;学校也应通过开展相关的家政课程和布置家务劳动作业,配合家长培养孩子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企业则可以通过设立开放日的方式,让父母带子女去单位了解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内容,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社区也应配合学校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中小学劳动教育校内资源较少,可用资源分散,应与职业教育融合,形成1+1>2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在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上有着先天的优势,职业院校在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经验和积累,能够补齐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

  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与评价督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当前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在高考指挥棒指引下,依然存在弱化劳动教育、挤占劳动课程以增加文化课程的现象。为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设立督导评价机制,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和改善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课程建设方面,一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二要开发烹饪、园艺、家政、手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校本课程,并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三是结合各科教学,在文科类教学中加大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在理工科类教学中加强操作技能练习;四是改革课程模式,建立项目化课程和主题式课程的方式,将劳动教育精神内涵渗透在学习活动中。

  从对学生的评价来看,社会实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五方面之一,有些地区将职业体验以及去校外实践基地、劳动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的情况和佐证材料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在督导评估方面,劳动教育将是考核校长办学成效和区域教育督导体系的一项内容,保障劳动课程不被其他文化课程所挤占。

  这些措施将改变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固有观念,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倒逼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7日第5版

编辑:张梦洁

相关热词搜索: 中小学 劳动教育

上一篇:四川大学成立中国科幻研究院 系国内首创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