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中小学动态 > 正文

于漪:为孩子们点亮心中明灯

中小学动态 新华每日电讯 2019-09-27 11:00:54
[摘要]于漪,这是一个在谈到新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变革时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68年的从教生涯,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张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新华社上海9月25日电(记者吴振东)于漪,这是一个在谈到新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变革时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68年的从教生涯,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张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开设公开课近2000节、培养三代特级教师、著述数百万字……如今已90岁高龄的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于漪,依然以奋斗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最前沿,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她教过的学生中,有人在毕业十几年、几十年后,还能整段背出她当时在课堂上讲过的话、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在她带教过的老师里,有人为了“抢”到前排座位听她上课,竟不惜专门配副眼镜,冒充近视眼……

  于漪的语文课,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流利动听,如诗一般,没有废话,入耳入心。”于漪的学生、原上海闸北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葛起裕说。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语文教师,于漪带着人民教师的初心和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语文教育的“秘密”。

  1978年初,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兴奋的于漪找到学校数学老师,告诉对方“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唱个‘双簧’,你给学生讲陈景润的科学贡献,我讲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这正是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体现。在她看来,语文不仅是教孩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更是在建设他们的精神家园,塑造其灵魂。上世纪90年代初,于漪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该观点写入后来的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就在脑子里过电影,这堂课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样形成高潮,怎样结尾”——这是于漪对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怎样与学生共建一幢立意高远的精神大厦,启蒙学生独立思考、得体表达,成长为丰富有智慧的人”——这是于漪对语文教育的精神追求。

  进入新世纪,于漪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获得全国教育界高度认可。

  教师要为学生点亮心中明灯

  到了耄耋之年,于漪研究起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因为她发现,孩子们都被他们“圈粉”了,而自己喜欢的一些比较资深的歌手却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有学生直言:“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

  这让做了一辈子教师的于漪心头一震。“我们想的和学生想的距离有多大啊!”她认为,一名好老师,就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

  走进学生的内心,是为了点亮一盏明灯。“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双重奏’,不仅自己的人生要奏响中国特色教育的交响曲,还要引领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的人生路。”

  在新教师培训中,于漪多次引用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来阐明观点:首先心中要有月亮,也就是理想信念,去真正敬畏专业、尊重孩子,还要有学识,如此才能看透“六个便士”,看透物质的诱惑。“满地都是便士,作为教师,必须抬头看见月亮。”

  走进学生的内心,还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庸医杀人不用刀,教师教学出了错,就像庸医一样,是在误人子弟。”于漪告诉青年教师,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攀登,这种攀登不只是教育技巧,更是人生态度、情感世界。

  从教生涯中,于漪总是想方设法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教师培养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在她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

  目前,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等师范院校的兼职教授,她又承担起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

  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于漪一生的追求与热爱。“我甘愿做一块铺路石,让中青年老师‘踏’过去。”她说。

  “一身正气”站在教改最前沿

  于漪家里有一本她专用的挂历,挂历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不少格子里还不止一个圈。她用“来不及”形容自己的工作,因为还有太多事情值得她“较真”。

  当教育功利化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班,学校只盯着升学率的时候,她呼吁:“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

  当看到小学生写下“祝你成为富婆”“祝你成为百万富翁”“祝你成为总裁”这些“毕业赠言”时,于漪感到忧心。“‘学生为谁而学、教师为谁而教’这个问题很少人追问,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方面多下点功夫。”

  于漪还认为,中国教育必须有自己的话语权。她多次撰文说,任何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为本民族、本国建设服务的人才。眼光向内,不是排斥国外,而是立足于本国,以我为主。

  从教68年,于漪从未离开讲台。她臂膀单薄而一身正气,始终挺着中国教师的脊梁。“当我把生命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永远是有力量的,我仍然跟年轻人一样,仍然有壮志豪情!”于漪说。

编辑:张梦洁

相关热词搜索: 于漪 明灯

上一篇:在家庭中发掘儿童参与的巨大价值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