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后集体合影。
已届八旬的“中华绳王”胡安民率队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夺表演赛一等奖。这已是81岁的胡老第六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
本届在河南郑州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7000余名运动员参赛,是一次难得的民族体育大联欢。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龙老师、孙老师、五年级二班聂楚航同学作为陕西非遗花样跳绳队成员,在“中华绳王”胡安民的带领下,精彩亮相本届民运会。
据了解,曲江第一小学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师生零距离接触民间传统文化和本地非遗项目。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及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感也充分被激发。曲江一小校长陈娟表示,这次民族运动会上的精彩亮相,会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该项活动中去,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能够参加本次民运会,获奖后的聂楚航同学非常激动。他说,以前自己喜欢唱歌,但这次的感觉很不一样。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在运动项目上获奖,心里特别高兴。训练过程中,“绳王”胡爷爷精益求精并奉献一生的精神对自己影响很大,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这股认真劲。
资料:胡安民在为小学生们传授适合儿童的跳法。新华社记者焦卫平摄(1996年6月17日发)
“绳王”胡安民一辈子都围着跳绳转,从孩提时一粘上就放不下。受奶奶和父亲的影响,胡安民打小酷爱跳绳。“别人走路上下学,我都是跳绳上下学。跳绳不离身,逮住空就拿出来跳,试试新花样。”胡安民笑着说。
从中学数学老师的岗位上退休后,胡安民便全身心地扑到了跳绳事业上。1999年,他带领的跳绳队首次亮相全国民族运动会,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成为陕西代表团此后每届民族运动会的必报项目。
经过胡老和地方体育部门等的不懈努力和推广。2013年,花样跳绳技艺跻身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胡老等一批跳绳爱好者的带动下,陕西花样跳绳不断创新提高,始终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跳绳已经融入胡安民的生命,一条普通的跳绳到了他手里,顿时赋予了灵气。上下翻飞,左右腾挪,令人叫绝。每当谈起跳绳来,老人如数家珍。胡安民考证认为,跳绳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朝则称“跳索”,明朝称为“白索”,清朝时称“绳飞”。
胡老一生致力于跳绳运动的推广。多年来,他潜心研究跳绳技艺,共创立了12大类数十套绳路和数百种花样,他先后成立了西安市跳绳协会和西安绳王艺术学校,在陕西、江苏、山东、广东等地举办培训班,培养了十余万名跳绳爱好者。他还多次受邀到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表演、授课。
9月14日,胡安民(前)与团队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中表演花样跳绳。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虽然已届80高龄,除了头发、胡子落白外,胡安民老人如今仍然耳聪目明,健步如飞,与常年坚持不懈的跳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跳绳70多年来,胡安民前前后后花了自己一两百万元,这在他眼里都不算啥。曾走过全国20多个省份、号召十几万人进行跳绳运动,才是他自豪的地方。因为在推广跳绳运动中的卓著功绩和执着,2018年由陕西省体育局主办的首届“最美陕西体育人”活动中,胡安民荣获特别致敬奖。
“无论办学还是‘申遗’,我都是想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这项运动,用中国最传统的方式,让下一代都能身体健康。”胡安民说。
对于参加下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胡安民信心十足,“只要我还健在,下届民族运动会我就一定参加。那时候我的小孙子就5岁多了,也能够上场表演了。”只要一提起跳绳,胡老笑得像个孩子。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八旬 “绳王”胡安民率队再夺全国民族运动会表演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