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袋评价作为幼儿评价的一种,因其可视化、多样化的特点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使用,也因其具有“留痕”的特征受到家长的喜爱和追捧。档案袋评价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于一体,能够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助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然而,档案袋评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评价方法略显匮乏、现象分析比较单薄、结果不能应用于实践环节等。若想为每一个幼儿刻画出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成长图像,就需要教师掌握有效能的评价策略,即拓宽主体范围、选择多种方法、提前做好计划、精准分析过程、恰当运用结果。
主体要多元,视角才立体
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同一客体做出不同的评价是很自然的情况,因此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够使得幼儿的信息更加全面。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承担的不仅仅是评价者的角色,也要把握自己作为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幼儿发展评价中来。
评价的主体可以发挥各自所长,例如,专家学者可以通过专业的测评量表定期测量幼儿某一领域的发展,通过追踪调查的方式动态监测幼儿发展态势;幼儿教师可以对幼儿在园的日常表现进行观察,形成定期的观察记录,通过长期观测总结可以发掘幼儿潜能的策略,找出制约幼儿发展的症结;家长也可以收集幼儿的作品,反馈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互证,对幼儿进行立体环绕式的评量,从而使获得的信息更具信度。
方法要多变,材料才丰富
幼儿发展评价是一项长期追踪式的评价,将档案袋评价应用于幼儿发展评价过程中有一定的适切性。但在很多时候,教师把档案袋评价窄化为作品分析,其实不然,幼儿的成长档案就像是一个“大口袋”,记录的是幼儿方方面面的表现,因此在评价方法上要更加丰富。
首先,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是基于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的不同而决定的。例如,想要考察某个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运用验证过的量表会更加准确;想要考察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运用事件取样观察法、轶事记录法会更加适宜;想要考察幼儿艺术领域的发展,收集幼儿阶段性的画作、手工作品会更加清晰。
其次,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要更多采用纵向动态的评价方式,减少同伴间的横向比较。通过三角测量的评价方法,在不同时间、空间、层面下考察幼儿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使教师掌握更加立体和全面的信息。
评价有计划,应对才从容
幼儿教师的评价工作是纷繁复杂的,档案袋中需要采集收纳的信息也是包罗万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工作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心中有计划,在评价工作开始之前要先明晰评价目的,根据课程目标来确立评价的具体向度,继而有准备、有计划地收集相关信息。
内容要细化,评价的内容是教师在具体评价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参照,要将想要评价的维度细化为具体指标,继而将指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内容,便于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具效能地开展评价工作。
时间要规划,评价为改善和调整活动计划进而提升教育活动质量服务,若想系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证据”,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时间有所规划。日常的评价工作不是一个个割裂的个体,需要周期性的持续监测,教师可以结合园所的活动安排确立可以实施的弹性评价时间表。
分析要得当,“处方”才对症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因此不论运用何种评价方法,适宜且准确地分析才能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应对策略。只有分析恰到好处,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处方”。
其一,提高分析的有效性。针对幼儿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或者一些作品,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预判,并且要通过多次、反复的确证以保证分析的有效性。其二,强调分析的客观性。在评价中,教师要尽量摒除对幼儿的刻板印象,如性别刻板印象等,使得分析的结果更加真实。其三,加强分析的适切性。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分析要尽可能贴近预先设定的发展目标,找出差距、发现特点,才能为后续的评价奠定基础。
结果有应用,成效才显著
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结束一段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为了后续系列活动更有计划性地开展,因此得到的结果必须应用于实践才具有价值。评价的结果一方面可以用于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某一领域的发展,通过历时性的系统观察可以为幼儿提供个别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改善教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活动、调整活动方案、改进教学方法。评价结果可以为后续建立弹性的评价体系提供基本参照依据,从而保护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正如一位教育评价专家所说: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幼儿,要坚信幼儿是有个体差异、有发展能力、有创新精神的独立个体。成长档案是一种为评价者提供信息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师、家长、幼教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和便捷地找到幼儿最近发展区,进而有目的性地鹰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程。
编辑:杨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