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高校动态 > 正文

中国东盟高教合作形式多样

高校动态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9-07-25 09:43:53
[摘要]“农业是很多马来西亚高校的优势学科,希望他们能与我们的农业学科合作,共同促进农业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成霞希望与马来西亚农业学科最好的大学进行合作。

  “农业是很多马来西亚高校的优势学科,希望他们能与我们的农业学科合作,共同促进农业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成霞希望与马来西亚农业学科最好的大学进行合作。

  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教师李键清则瞄准了信息科技前沿,他说,创意多媒体是未来发展趋势,他们探索开发了全新的专业,也想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国院校合作。

  但哪所大学的农业学科最好?哪所大学有同样的创新学科合作需求?哪所国外大学的交流模式更适合自己的院校?

  因为交流不畅、信息不对称,寻找合作院校的过程往往困难重重。交流周上的分论坛,小规模、深层次的院校对话等,为国内外院校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精准合作的平台和契机。这是本届交流周的一大特色。

  发挥学科优势,精准对接合作

  合作意向顺利对接,一项项合作协议成功签署。

  7月22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三四个小时之后,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大学校长合作对话活动中,中马两国10多所大学之间的18份合作协议已经签订。7月23日,在“一带一路”与“泰国4.0”背景下的中泰高等教育合作研讨会上,泰国暹罗大学分别与中国六盘水师范学院和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泰国孔敬工业社区教育学院与中国山东交通学院、泰国清迈北方大学与中国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等等。中国与东盟各国院校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开发、师资互派等教育新合作由此展开。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汉语国际教育、校企合作、轨道交通、智能科技、医药创新等主题性研讨活动,也在促使高等院校的学科研究更加深入,为他们开展专业领域的高层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教育交流形式更加多样。中国和东盟各国院校根据本国经济与发展需求,从学历认可、学制衔接等诸多方面探讨合作模式,推动双方或多边教育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除了学历教育之外,更多短期课程和游学项目,使学生有机会感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教师除了培训访问外,也会到合作院校进行科研合作等。

  顺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端人才

  泰国留学生罗俊勇曾获得第四届“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个人一等奖。因为这次比赛,他来到中国西南大学继续学习。这位精通重庆话、热爱京剧的“中国通”,毕业之后回到泰国华文学校任教。

  近年来,在东盟国家,汉语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超过英语。汉语国际学校急需中文教师。而且,懂汉语的专业人才更容易就业,收入更高。

  “来华留学生首先要过语言关,之后他们会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张成霞分析,随着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落户,需要大量本土懂中文且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这影响着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趋势,影响着学生的专业选择。

  近年来,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例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资源环境等专业逐渐受到欢迎。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12年来,来华留学的东盟学生越来越多。仅贵州大学,东盟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从12年前的个位数,增长到近几年的千位数。去年长期、短期留学生共1073人,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占到了60%以上。排在前五位的国家是老挝、泰国、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和意大利。

  泰国是东盟国家中的重要成员。2016年泰国提出了“4.0战略”,提出了未来发展十大目标产业。这一战略意味着更快捷的交通设施、更前沿的高新技术、更多受高水平教育的民众以及高技能工人。东西方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王伟认为,无论是这一战略的实际目标,还是这一战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都将促进教育发展,促进中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泰国暹罗大学以工程专业为特色,校长波伦凯·蒙孔瓦尼岩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积极探索与企业、工业的深度合作,探索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为两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端人才。

  利用科技手段,创新交流合作

  分析题目、头脑风暴、设计图纸、3D打印、制作模型、测试系统……在中国—东盟青年创客大赛上,西南交通大学的马来西亚留学生付天,正在与他的合作伙伴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马来西亚、中国、老挝的三个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国家的大学生,因为这次项目合作结下了深厚友谊。

  一项活动的创新,能够加深各国青年之间的友谊;一种教育合作的创新,能够为院校之间的交流打开更广阔的天地。如今,数字经济、智能科技、远程科技的发展,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开幕式上建议,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慕课合作平台。通过线上平台技术赋能,知识可以跨山越海,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提供新的方法路径。

  “利用慕课,泰国的学生就可以在线学习中文。”波伦凯·蒙孔瓦尼岩说。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闫国华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合作将更加便利,中泰高校可以利用通信技术和平台开展同步课堂。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高等院校的“头脑风暴”中,创新不止于此。院校之间的课程学分、学历学位互认体系如何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如何深入合作,学科之间如何融合贯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如何高效培养,专业课程如何对接市场所需等,都是中外院校共同关注的话题。

  通过讨论与创新,难题被一一破解,教育交流合作的蓝图渐渐清晰。


编辑:杨姗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东盟 高教 马来西亚

上一篇:第24届中国大学生网球赛举行 下一篇:大学实体书店乘“云”生长正当时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